只想对一朵花微笑——略谈黄易的天道观-共3页-第3页
四、道心种魔与藏传佛教
魔门是黄易先生的一个创举。黄易一反过去反派之卑劣龌锉,其笔下的魔门人物均有血有肉,性格十足,成为读者 最喜欢的人物。大抵黄易笔下的魔门虽然也要灭情绝性,不能沾染七情六欲,但在表述方式上魔门中人却是直来直去,不必如慈航静斋的尼姑和尚语中必带深意、开 口便有禅味。子陵负伤于荒村邂逅绾绾,绾绾自然而然便说出:“人家还想好好伺候子陵呢”,若换过是师妃暄,纵然其情相同,这等话却决是说不出口。
魔门的修炼方式也颇有兴味。黄易称道家求生,魔门求死,向死中寻求超越之法。这等修行方式据小弟所知乃出于西藏之《度亡经》,又称《死经》。是经影响甚 大,国内外颇有学者关注,经中专门论述了“中阴得度”的方法,所谓“中阴”即人死后到进入六道轮回的这一段时间,《死经》中言,这个时候是人最接近于超越 之门的时候,一切桎梏已成过去,但人于红尘间的种种缘种种业,却会于此时幻化无穷,人若不能守得自性不动,便会为业力牵引,重新堕入六道轮回之中。黄易中 之道心种魔似乎与此颇有相似之处。
又,不知大家可曾注意到,《覆雨翻云》中之红日法王所使的居然是不死印,不知是否石之轩悟道之后行化西藏,将道心种魔与不死印法传之于西藏密宗,如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莲花生会摸上慈航斋挑战天僧地尼了(《覆雨》中称这是发生在唐初的事情,时间也颇吻合)。
石之轩是我在黄易作品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,邪王本身是个多情种,奈何身在魔门,被所谓的责任、所谓的天道蒙蔽了自己的本心,碧秀心的出现才让他真正找回 了自己,但他最终还是违背本心伤害了她,难怪此时的石之轩会精神分裂,功力锐减,只缘这时的他其实不敢面对自己,而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发挥自己 真正的力量呢?
邪帝舍利之于石之轩,心理上的作用恐怕更大于实质,是以虽然其中只余三成元精,却丝毫无碍于石之轩的还原,邪帝舍利起 的多半是心理疗法的作用,石之轩找到了邪帝舍利后,才真正敢去面对自己本然多情的一面,尽管他现在还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样的自己,所以这时 的石之轩矛盾不已,一时是辣手无情的魔王,一时是深情咄咄的慈父……
但邪王终究是邪王,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,邪王之于碧秀心灵位前的自白,直至如今仍能叫我心为之动,飘泊了许久,找寻了许久,才发现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原来早已在自己手中,但却又被自己无情的挥落了……天下无敌又如何?宗门大盛又如何?坐拥江山又如何?
有什么能比得上与秀心双眸交注时的会心一笑呢?
三十年来寻刀剑,几回落叶又抽枝。
自从一见桃花后,直至如今更不疑。
石之轩踏出庵门的那一刹那,是成了佛的……
五、尔国临格
其实如果强以传统之天道比附黄易,未免苛求了,佛法大意,道家真髓,不离红尘,追求的非是神圣浩大,而是平常之中的真趣,但于小说家言,主人公本来便应具有过人之能,否则又何以成书呢?
所以觉得《尔国临格》的结局反而是最得天道之神韵的……
我来了,又走了。
但我完成了神的使命,传达了真神的信息。
神从来没有把人当作奴仆,只会视他们作子女。
它并不须人们对它谦卑下跪、叩首膜拜。
那绝非它的本意。
它要的是你们每一个人都由迷信和无知中卓立起来,用你们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幸福的未来。
天国是在你们每一个人的心内。
当心扉不再被仇恨、无知和私欲蒙蔽时,天国就会来到人间。
我已撒下种子,当新能源随着一个追求和平的组织出现时,新的时代将会来临。
国界、宗教和民族最后都会变成历史的遗骸。
第二次降临已大功告成。
再没有第三次的降临,若有的话,来的就是假基督了。
若人类受他的蒙骗,世界将会变成人间的地狱。
人类内心的天国亦将被彻底毁灭。
请记着,
天国是在每一个人的心内。
再不能从任何其他地方寻到。
佛陀与老庄,也是曾在这片大地上笑过、哭过、生活过的有血有肉的人,只是离他们越久,传说益神,反而使他们看起来不象人了,人们跪倒在丈六金身的脚下,反是忘了他们原是要教自己好好地站起来……
天地间一切的美本来就已经在那里了,要找回来的,是懂得去体验的心。如是我闻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不外如是……
想起了传说中禅的起源,那时行化人间的佛陀应该是一个瘦瘦小小的老人,眯着眼,牙快掉光了,笑笑的样子……
有人在问我什么是佛法大意……有人在问我如何才能超绝生死……有人在问我如何才能离苦得乐……
但现在的我……只想对这朵花微笑……
尔时我佛世尊于菩提树下入定,发愿不得无上正觉誓不起身,他坐了七天七夜,张开眼来,第一颗晨星划破苍穹,佛陀仰天而叹:“奇哉,众生皆有如来威德福相,只缘妄想执着不能证得!”
妄想执着……如你……如我……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